新闻资讯
NEWS
更新时间:2025-10-11
点击次数:22 近日,一则令人咋舌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市民李先生在查看手机账单时,意外发现多笔来自游戏平台的扣款记录,而这些消费的 “始作俑者” 竟是他年仅 8 岁的儿子。短短几天时间,孩子在玩游戏过程中,陆续产生了数十笔扣款,累计金额高达数千元,这让李先生一家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
据李先生回忆,孩子平时会使用他的手机玩一些益智类小游戏,为了方便孩子操作,手机支付密码并没有刻意隐瞒。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孩子会在玩某热门手游时,频繁点击游戏内的付费项目,导致这些高额扣款的产生。“我平时工作忙,对孩子玩手机的情况没有特别留意,只想着让他玩一会儿放松放松,谁能想到会出现这种事。” 李先生懊悔地说道。 【配图 1 张:李先生手机上密密麻麻的游戏扣款账单截图,重点标注出消费金额和时间】
李先生在震惊之余,第一时间联系了游戏平台客服,要求解释为何孩子能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如此高额的充值,并申请退款。然而,游戏平台的回应却未能让他满意。平台方面表示,根据实名认证信息,该账号属于成年人,因此无法判定这些消费是未成年人所为。这一说法让李先生难以接受,他认为游戏平台的实名认证机制存在严重漏洞,根本无法有效识别未成年人身份。
“现在的游戏都号称有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有各种‘防火墙’,可事实呢?孩子随随便便就能绕过这些限制,想充多少就充多少。这‘防火墙’简直就是形同虚设!” 李先生气愤地说道。 他还指出,游戏内的付费诱导十分明显,各种付费项目的提示和广告频繁弹出,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受到诱惑而点击充值。“那些付费按钮做得又大又显眼,孩子根本不知道点一下就会扣钱,游戏平台这不是故意坑孩子吗?” 【配图 1 张:游戏界面中充斥着各种付费提示和广告的截图】
李先生的质疑并非毫无道理。近年来,随着网络游戏市场的迅速发展,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要求游戏企业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设置实名认证、防沉迷系统等措施。然而,从李先生孩子的遭遇来看,这些措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似乎存在不少问题。 实名认证漏洞百出,让未成年人有机可乘;防沉迷系统也未能有效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和消费行为,游戏内的付费诱导更是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消费陷阱。这些问题不仅让家长们忧心忡忡,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游戏行业监管的关注和反思。 那么,游戏平台的 “防火墙” 为何会失效?这些漏洞究竟该如何弥补?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一事件的进展,并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
事实上,国家对于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和消费限制的重视由来已久,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出台,旨在为未成年人筑牢一道保护屏障。2019 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明确提出实行网络游戏账号实名注册制度,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等要求。规定每日 22 时到次日 8 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 3 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 1.5 小时 ;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 8 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 周岁以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 50 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 200 元人民币;16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 100 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 400 元人民币。
2021 年 8 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堪称 “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将未成年人游戏时间进一步压缩至每周五、六、日及法定节假日的 20 时至 21 时,每天仅 1 小时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未成年人游戏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对游戏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游戏公司作为游戏产品的提供者和运营者,有义务严格落实这些政策,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确保未成年人无法绕过防沉迷和消费限制机制,真正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游戏环境。 【配图 1 张:国家相关防沉迷政策文件的截图,重点标注出关键条款】
面对李先生的质疑和诉求,涉事游戏公司最终给出了回应,表示会对该账号的消费情况进行进一步核实,并根据核实结果来决定是否退款。然而,对于游戏 “防火墙” 失效的问题,公司方面只是含糊其辞,强调自身已经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设置了防沉迷和实名认证系统,但对于为何这些系统在李先生孩子的案例中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却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事实上,类似李先生孩子这样的事件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搜索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相关投诉案例多达数千条 ,涉及多款热门游戏和多家游戏公司。这些投诉内容大多集中在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和消费限制机制进行充值,而游戏公司拒绝退款或退款流程繁琐等问题上。 这也反映出游戏行业在未成年人保护措施落实上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方面,技术手段存在局限性。虽然游戏公司普遍采用了实名认证和人脸识别等技术来识别未成年人身份,但这些技术并非无懈可击。一些未成年人可以通过获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和面部照片,轻松绕过这些验证机制。此外,部分游戏公司的防沉迷系统在时间管理和消费限制上也存在漏洞,例如,孩子可以在不同游戏平台或同一平台的不同游戏之间切换,从而规避游戏时间和消费金额的限制。
另一方面,游戏公司在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一些游戏公司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在实名认证、防沉迷系统的运营和维护上投入不足,导致这些系统无法及时更新和完善,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绕过手段。此外,游戏内的付费诱导问题也屡禁不止,许多游戏通过设置各种诱人的付费奖励和限时优惠活动,刺激玩家(包括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消费,这无疑增加了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的风险。 【配图 1 张: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投诉的搜索结果截图,展示部分投诉案例】
面对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各界专家纷纷发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之道。法律专家指出,在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纠纷中,应明确游戏平台和家长的责任界限。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在李先生孩子的案例中,8 岁孩子的大额游戏充值行为明显超出其年龄和智力所能理解的范围,应属无效行为,游戏平台理应退款。然而,由于游戏平台实名认证的漏洞,导致难以准确认定充值主体为未成年人,这也凸显了平台在技术监管和责任落实上的缺失。因此,游戏平台应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强技术投入,完善实名认证和防沉迷系统,确保未成年人无法绕过限制进行消费。 【配图 1 张:法律专家接受采访,解读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相关法律问题的图片】
教育专家则强调,家庭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游戏沉迷和非理性消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加强对孩子的陪伴和监管,合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的行为,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此外,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游戏的利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 。 【配图 1 张:学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主题班会,学生们认真听讲的图片】
从游戏行业自身来看,加强自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游戏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在未成年人保护技术研发和系统维护上的投入,不断完善实名认证、防沉迷和消费限制等机制,从源头上杜绝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过度消费的现象。同时,游戏企业还应加强对游戏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减少游戏内的付费诱导元素,避免通过低俗、诱惑性的手段刺激玩家消费 。此外,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自律规范和监督机制,对违规企业进行惩戒,推动整个游戏行业的健康发展。 【配图 1 张:游戏行业协会召开会议,讨论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自律措施的图片】
李先生孩子的游戏扣款事件,绝非孤立的个例,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隐患。这不仅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未成年人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游戏公司作为直接参与者,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严格落实防沉迷和实名认证等措施,不断完善技术手段,堵塞管理漏洞,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家长们也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监管,妥善保管支付密码,避免孩子接触到不适合他们的内容和功能。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孩子的网络素养教育和价值观引导,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网络游戏,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 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游戏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对违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上网习惯;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意识 。 只有通过游戏公司、家长、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远离网络沉迷和过度消费的危害,茁壮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孩子们的网络世界筑起一道坚固的 “防火墙”,让他们的童年充满阳光和欢笑,而不是被游戏扣款的阴霾所笼罩。 【配图 1 张:家长、孩子、游戏公司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学校老师和社会组织志愿者共同举着写有 “守护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标语的牌子,微笑合影的图片】
Copyright © 2025 广州恒盛娱乐游戏有限公司